收毛孔方法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专访电影刺杀小说家如何实现视效的工
TUhjnbcbe - 2021/6/19 18:22:00
治疗白癜风的小偏方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928/5731540.html

本文转自

影视制作

作者

杨玉洁

《刺杀小说家》历时五年创作,其中特效制作从主创介入项目到完成制作,历时近3年。期间还经历了年春夏的严重疫情。可以说,《刺杀小说家》从立项阶段就开启了视效运用和工业化流程制作,在同档期电影乃至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新的标杆。

《刺杀小说家》是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中第一部完整使用虚拟拍摄技术的影片,其中包括动作捕捉、面部表演捕捉、前期预览虚拟拍摄、实拍阶段虚实结合拍摄,同时也是MOREVFX第一次挑战类人生物的表演制作,并在艺术和技术方面均取得长足的进步。

MOREVFXCEO电影《刺杀小说家》视效指导徐建

徐建提到,当他看完剧本后内心也比较“忐忑”。因为《刺杀小说家》无论是在视效的体量上还是视效所要完成的技术难度和艺术创造的表达上,对当时的主创来说都是一个未知的挑战。这个挑战不仅仅是单个效果上的挑战,更是整体电影制作流程上的挑战。

有幸的是,以导演路阳为首的《刺杀小说家》的项目创作提供了一个充分的平台进行实践,大大提升了本土电影制作各环节工业化的能力和经验,MOREVFX最终通过“数据及信息收集”“动作捕捉与虚拟拍摄”“现场拍摄与虚实结合拍摄”和“后期视效制作”四个模块,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数字化制作流程。以下是采访实录。

01数字资产制作与角色表演呈现

创作伊始,导演路阳就提出了一个明确的创作方向,电影以东方美学为主导,创作一部有中国人自己审美体系的作品。年开始,视效团队的主创开始介入,并根据主体视觉体系风格着手准备数字资产。数字资产也是从无到有进行创建的。视效的创作主要基于美术指导和造型设计,并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和调整,同时确保这个调整不会破坏整体的设计方向和美术风格气质。

赤发*角色图

徐建认为最大的难点就在于数字角色所要承载的戏剧表达的部分。大boss赤发*、黑甲、红甲武士这样的数字角色有别于以往电影视效创作中的数字生物,不仅仅承担危机、动作、吼叫这种功能性的需求,还要承载表演、情感传递等文戏,也就是戏剧表达的部分。而这恰恰是此次视效创作中最大的挑战。

赤发*角色图

徐建提到,目前生物表演的部分MOREVFX80%的积累都来自这部影片。从绑定到面部表演系统、肌肉,从布料到毛孔,都为项目进行了定制的开发。其中最大的难点在于毛孔的表演效果。而毛孔的表演效果在全世界都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全世界范围内仅有少数几家公司完全掌握并开发了这种技术能力。

因为实在太难,所以在开始的时候,视效团队并不打算做这个功能,但看到第一次渲染出来的特写镜头的时候,就改变了思路,认为没有这个效果是不行的。因为在特写镜头下,真实的毛孔不仅是位移,还会被挤压、拉伸,以及产生很多细小的、不规则的纹路。而单纯的、没有运动规律和运动结构的毛孔总会有不真实的感觉。特别是赤发*在片中有很多中近景的文戏,会使这一短板变得更加明显。视效团队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临近年的年终。

就在视效团队将要放弃的时刻,CG总监罗秋林站出来说,“再给我点儿时间,我去拿维塔的这篇文章研究一下。”根据业内人士对维塔的了解,他们的东西都是从最底层开始做。罗秋林基于他对软件的了解,认为不需要从最底层开始,而是可以利用一些现有的成熟技术去实现。他回去研究了一个周末后,就拿出来一个测试小样,也就是说开发雏形已经有了。在此基础上,团队又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加以完善,最终完成了一个可用的毛孔运动系统。

毛孔系统及赤发*面部毛孔效果图

徐建以赤发*在大殿的一场戏来说明真人和数字角色对戏的拍摄过程。首先这场戏在拍摄之前,已经用替身演员做好了整场戏中真人和数字角色在内的完整的动补。之后由摄影部门介入进行虚拟拍摄,指导虚拟摄影机位运动和确定画面构图。视效部门负责提供有效虚拟拍摄区域和虚拟摄影机相关操作工具。

大战赤发*虚拟拍摄现场、中间制作

拍摄以现场拍摄的方式一条一条的进行,虚拟资产在现场可以呈现到监视器上,导演现场指导小橘子、路空文和赤发*的对手戏,并可以通过监视器实时观看拍摄效果。通过现场的结合,摄影部门了解了虚拟制作部分的构图和运镜,导演也完成了演员的调度。在剪辑师完成剪辑后,由演员再进行一次动补和面补,特效团队在所有的动补和面补数据回来后到视效的动画部门,艺术家们再根据数据进行二次创作,才是最终呈现在大屏幕上的表演。

大战赤发*最终画面图

02完整视效流程用于电影工业化制作

据悉,在《刺杀小说家》的项目筹备中,全片使用摄影棚超过20个,搭景17万平米,部分摄影棚在青岛东方影都搭建,外景大部分于重庆实景拍摄。影片筹备时间为11个月,拍摄4个月,全部视效镜头共多个,异世界的90%都是通过数字特效创作实现的。全片70%的镜头带有数字生物表演。视效制作耗时26个月,共投入视效艺术家、技术指导、制片管理人员约余人。

徐建认为,《刺杀小说家》与以往电影的特效制作不同在于完整的后期特效流程与前期虚拟拍摄资产的体系互相交织,应用了包括动作捕捉、纯虚拟拍摄、虚实结合拍摄、现场面部捕捉以及传统后期特效这样一个完整的工业化制作流程。

动作捕捉现场

以现场拍摄为例,视效部门与摄影部门的配合包括虚实拍摄设备的安装和使用、拍摄视效相关的素材和参考。同时与剪辑、DIT、三维扫描部门对接,提出现场拍摄跟视效相关素材和参考的具体要求等。《刺杀小说家》也创造了一个大体量视效电影的拍摄纪录,平均一天能完成16到20个镜头,这个效率是远远高于同类型的电影摄制的。

动作捕捉现场

这得益于前期主创参与的Previz(效果预览)和摄影指导、动作指导等更多的主创加进来,采用虚拍的手法完成的Techviz(技术预览)这样标准规范化的流程。在实地拍摄的时候,现场需要做的工作就是把之前的设想完成,降低试错成本的同时,更提高了现场效率。工业化流程的实施大大缩减了电影拍摄的周期和成本。

流程管理方面,MOREVFX运用到的特效制作流程管理主要针对三个方向,一个是Workflow(工作流),一个是Dataflow(数据流),最后是制片管理。Workflow侧重部门之间工作的交替轮转,Dataflow是表明数据格式是怎样的。制片管理侧重工作统计和工作分发,要监控所有项目的进度。这些开发都是基于Shotgun的应用开发,采用自有的标准和格式,针对制片管理流程去做二次工序开发。年上半年疫情期间,《刺杀小说家》进入了紧张的后期制作阶段,在不能面对面办公的情况下,MOREVFX团队应用了领先的云桌面技术,90%的艺术家采用了云桌面的办公方式,以远程的方式进行工作。云制作的采用也保证了电影制作所需的周期。正如徐建在《〈刺杀小说家〉:中国电影数字化工业流程的见证与实践》中所论述的,随着数字化技术全面介入电影工业的生产机制,传统认知的工业流程标准模式已经被颠覆,转入非线性、交互性和可逆性的网状工作流程。《刺杀小说家》通过制作实践经历,为这一业界现象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解答,大大提升了本土电影制作各环节工业化的能力和经验。

疫情期间的云桌面制作

03电影工业化的意义与中国电影特效工业现状

徐建认为,电影工业化是指整个产业各个工种的流程化、规范化。工业化不一定基于多先进的技术,而是基于整个的工业革命而来的。也就是当很多的社会需求量足够大,传统的手工作坊不能满足需求的时候,就会通过发明机器、规范生产标准和流程工艺,进入大批量的生产。电影工业化就是在保证规范性和流程上,能保证我们的产品在同步工作的时候,可以保证我们有同样的成本和周期,达到同样的标准和质量的过程。具体到视效上来,会是一个常年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的团队,涉及部门和工种极其庞大。如果不进行工业化和规范化制作,首先就会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出现很多的麻烦,导致项目进行不下去;另一方面,不能保证每次项目都在一个水准之上。如果换一个项目后就不能达到同样的标准,还是相当于是手工作坊。

谈及中国电影特效工业的发展现状,无论是环境灾难型的《流浪地球》还是生物表演型的《刺杀小说家》,徐建认为这些视觉效果距离好莱坞等发达电影国家仍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无论是哪个类型,都需要有大量的尝试、积累,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目前我们在这些特效类型的完成上,刚刚够到了及格线。在某些细节上还没有达到人家的及格标准。在很多还没有尝试过的类型上,甚至连边都没摸着。”

与《刺杀小说家》的生物表演型视效不同,《流浪地球》是环境灾难型视效

徐建认为,在目前的产业环境下,视效企业所面临的是人才和营收能力上的欠缺。在面临补差的情况下,如果别人同时一直在跑,虽然感觉现在够到了人家的及格线,但如果对方跑得快,差距可能会越来越大。目前特效行业的营业收入和运营成本处于将将打平的情况,没有更多的投入去做公司对管理、文化、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体系,在发展这个角度上看捉襟见肘。而这个难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层面的共同作用。

添加老师
1
查看完整版本: 专访电影刺杀小说家如何实现视效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