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提醒!
这种玩具千万不要给孩子买
九江2岁男童误食28颗磁力珠
致4处肠穿孔
3月13日15时30分许,2岁的洋洋因频繁呕吐5天,被妈妈带到九江市妇幼保健院儿外科就诊。据家属口述,医院彩超检查时未发现明显异常,接受补液等治疗却一直不见好转,这才急忙将孩子送到市妇保院就诊。
经腹部立卧位摄片,门诊医生发现,洋洋的肚子里,竟然有2串金属珠子共28颗。追问家长病史,怀疑为磁力珠。因为家长之前为孩子购买过此类玩具,而磁力珠不同于其他珠类,一旦吃2颗以上,很难排出,且会在不同的肠管里吸附在一起,挂到肠壁上,造成肠穿孔!
情况紧急,儿外科医生立即通知麻醉科,并组织专家进行术前准备。18时30分,孩子被送进手术室,术中,儿外科何浔主任发现:洋洋整个肠子粘连成团,腹腔有大量绿色大便,并多处肠穿孔,弥漫性腹膜炎,伴有重度脱水,低钠低钾血症,中毒性休克症状。
何浔推测,洋洋是数次误食磁力珠,先后吞服的磁力珠处于肠道不同位置,而磁力珠本身具有的磁性使彼此吸附,中间的肠道壁被磁力珠长时间压迫,导致局部缺血坏死,最终出现肠穿孔。
术中,麻醉医生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积极补液,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何浔则隔着肠管仔细耐心寻找,辅助X光摄片、嗞力棒探测,最终取出了全部28颗磁力珠,并修补4处穿孔肠管。目前洋洋还处在康复中。
据何浔介绍,误食磁力珠造成肠穿孔的现象并不少见,近半年来儿外科已有3名儿童因磁力珠致肠穿孔行手术治疗,除此之外,科室还诊治过不少误食硬币、电池、枣核等的患儿。
家长如何防范此类危险
提醒各位有小孩的家庭,特别是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尽量避免玩一些比较小的、光滑的小玩具,万一小孩吞服了,一定要及时就诊,及时处理。
01、孩子咋会吞磁力珠?
磁力珠又称巴克球,因为可变化不同造型,趣味十足,商家称它既可以开发大脑智力,又能提高创造力,所以深得大人和孩子们的喜爱。但是,这磁力珠长的太像糖豆了!所以年龄较小的孩子很容易误食。
02、吞了异物有啥反应?
小孩吞入后如果没有人发现,小孩自己又不主动告诉家长,一般早期没有任何症状。过了几个小时就会出现干呕、唾液增多以及吐泡泡等等症状。家长不注意的话,可能就只会注意到孩子肚子疼、呕吐等。
如果吞食了多枚磁力珠,它们可能会互相吸引,造成局部肠壁的缺血、糜烂、溃疡,最终形成多处穿孔,非常危险。
03、儿童常见的消化道异物有哪些?
腐蚀性异物以纽扣电池占比最高,废旧的电池容易泄漏,会使消化道受到腐蚀,需短期内取出,超过4-6小时极易发生危险。
尖锐状异物枣核、牙签、鱼刺等,此类异物容易划伤食道,引起局部感染、穿孔、主动脉弓大出血。
长条形异物棒棒糖棍、铁钉等,此类异物可能留滞胃内,不易排出,引起胃黏膜损伤甚至是穿孔。
圆形异物硬币、游戏币、弹珠、棋子等,这类异物对孩子损伤相对小一些,大部分能够自行排出,但也可能会滞留胃内。
04、如何预防?
避免孩子误吞异物,预防是关键。孩童可以伸手触碰的地方,必须保证无电池、小零件、清洁剂、杀虫剂等危险物品,有抽屉的柜子要有安全扣锁;所有的药物或保健食品,都应放在儿童不易开启的安全瓶中;在明亮的地方服药,服药时应默数数量,若有掉落要找出并丢弃,以免孩子在爬行或玩耍过程中看到而误食。
如果家长在服药或做家务时有访客或电话,一定要把正在服用的药物或整理家务使用的清洁剂等物品收好,再去开门或接听电话,因为很多儿童误食都是在这时发生。
此外,很多家长喜欢把一些买来的散装酒、汽油或者其他一些粉末、液体装入饮料瓶进行存放,如果一定要这样保存,切记在瓶身做好物品名称标记,并放在孩子接触不到的地方。
05、一旦误服咋办?
一旦发生误服异物或者怀疑误服异物,医院就诊,同时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应第一医院就诊。家长切记不能自作主张试图吃芹菜、韭菜以及水果等将异物压下,这些食物的重力作用会导致异物损伤食道黏膜,轻者会引起出血,严重者会引起消化道穿孔导致大出血,危及生命!
2、禁食、禁水,为胃镜取异物做好准备。不要试图催吐,极易损伤咽喉部。当异物卡于咽喉部,不要试图喝点水或者吃点食物顺下去,极易呛入气道。
3、发生误服异物后,医院,由医生判断危害程度,是否需要取出,以及用何种工具取出。
婴幼儿识别危险能力差,需要家长们时刻注意,家中做好预防工作最重要。一旦发生误食异物,及时送医,消化内镜取出异物是安全、可靠的途径。实在不行只能手术取出了。
再次提醒:
儿童消化道异物危害大,处理困难,重在预防。生活君在此提醒广大家长注意,平时一定要看管好孩子,尽到监护责任。家中及时整理玩具及各类杂物妥善保管于儿童不能接触处。
及时清理或妥善保管家里各类潜在危险物品,如废旧电池、腐蚀性的消毒液等。改掉陋习,比如让孩子玩硬币,甚至将硬币含入口中。
来源:江南都市报;
记者:王平;
原标题:《江西2岁男童4处肠穿孔,只因…家长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