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月都有孩子因为这个网红玩具住院,别买!
前两天菌菌看到这样一则新闻:
看到这样的新闻,真的太心疼孩子了。
再上网随手一搜,发现近几年磁力珠玩具被误吞的新闻时有发生。
这则新闻中的家长以为这么小的珠子吞了没事,可以排出来。结果孩子肠穿孔,做了4个多小时的手术才取出来。
消化道异物是儿科门诊中屡见不鲜的问题,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孩子不吞的。
(医院呼吸科近三年多取出的部分异物)
这两年爆火的网红玩具磁力珠(巴克球),因为能够根据想象力连接成不同造型,可塑性强,所以很受小朋友的喜欢。
但是因为经常出现误吞事故,现在大部分巴克球的产品描述页面都标注了适合14岁以上人群,不过翻看购买评论,发现大部分还是买给孩子玩的。
看到这些评论,我……
看来还是有人不知道磁力珠的厉害
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情景模拟,看看磁力珠是怎么在孩子身体里倒腾的。
这里现在有一颗磁力珠,它正在被一双小手把玩,滑溜溜、圆咕隆咚,看起来真像糖豆。
宝宝选择尝尝味道——吞
磁力珠在体内的旅程开始了
通过咽喉,顺着食管走啊走,第一站来到了——胃
胃以为来了好吃的,立刻兴奋地搅和搅和,胃蠕动了一会儿发现这位的头很铁,没办法,只好失望地把珠子推向小肠。
这就来到了第二站:小肠
磁力珠从胃出来以后,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到达了小肠。小肠是我们消化和吸收食物的主要场所。儿童的肠管一般为身长的5~7倍(成人仅为4倍),相比于成人更长。
这颗磁力珠开始在小肠长长长长的通道里慢慢移动。
这时,宝宝又陆续吞了6颗磁力珠,情况发生了变化。
第一颗磁力珠感觉有“老朋友”来了,后几颗磁力珠也感觉到了。强烈的磁力促使它们开始疯狂地寻找、吸引。
孩子小肠的“墙壁”很薄,分为粘膜层、肌层,最外面包裹着腹膜。因为婴幼儿的肠粘膜肌层发育差,肠壁也薄,所以屏障功能较差。
这些磁力珠为了吸在一起,在小肠里横冲直撞,就像7个大锤“咣”“咣”“咣”不停地在砸墙。这个墙本来就薄,这样砸哪顶得住。
于是就会造成肠穿孔,危及孩子的生命!
这种强磁性的小零件玩具不仅会误吞,
还有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操作……
比如:
再比如:
我竟无言以对。
选玩具也是个技术活
1.看认证:3C强制认证、CE欧盟认证、ISO认证。每个认证都是有编码的,中国的3C认证编码可以在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网站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