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加强中青年科技队伍建设的几点做法
我院加强中青年科技队伍建设的几点做法
我院加强中青年科技队伍建设的几点做法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1999年第1期第12卷 人才管理
作者:冯殿芬 刘方华 陈宪锐 李华娜
单位:271000泰安泰山医学院科研处
泰山医学院是一所省属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始建于1974年。由于建校历史短,底子薄,科研工作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阶段,科技队伍的建设也走了不少弯路。进入80年代后期,一批老教授、老专家先后离开工作岗位,科技队伍进入新老交替阶段,一些学科一度出现了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青*不接”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我院意识到:要想迅速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必须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把培养一支学历层次高、学术水平高、思想素质优良的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作为我院发展和进步的战略性目标。通过中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建立面向21世纪的科技人才队伍,使学校的科技工作产生根本性的变化。
一、做法
近年来,我们在加强中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1.加强在职人员的培养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努力改善科技队伍的学历结构 学历结构是指科技队伍中最高学历及最高学位的构成状况。它虽然不能作为反映科技人员科研水平的唯一尺度,却能从总体上反映科技队伍的总体业务素质和潜在发展能力。一支科技队伍的学历结构应与其科研工作的总体要求相适应。为迅速改变科技队伍学历结构偏低的状况,我院以在职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一方面,选派*治业务素质好的青年教师到国内外名牌大学深造;另一方面加强硕士以上学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1991年以来,先后选派14人攻读博士学位,37人攻读硕士学位;引进博士毕业生9人,硕士毕业生42人,科技队伍的学历结构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见表1)。
表1 我院科技队伍的学历结构
年度
博士
硕士
本科
专科
其他
合计
1990
5
40
131
75
11
262
1996
33
82
177
10
4
306
2.在技术职务评聘中对中青年科技人员采取倾斜*策,努力改善科技队伍的职称、年龄结构 职称结构是指一支科技队伍中各级技术职务数量的比例。它是科技队伍的主体结构之一,是衡量科技队伍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只有职称结构合理,才能发挥各级科研人员的集体效能,提高整个单位的劳动生产率。年龄结构是指老、中、青科技人员的比例及整个科技队伍的平均年龄构成。在一个科研系统中,必须根据科技人员年龄特点进行合理组合,才能充分发挥不同年龄的特长和优势,提高科研的劳动效率。同时要不断培养和补充新生力量,保持科技队伍的年轻化,以提高整个队伍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为改善职称结构和相关的年龄结构,我院把着眼点放在培养中青年科技人员上,克服论资排辈观念,1991年以来,先后破格评审35岁以下正高职人员5人,副高职人员23人,使部分青年科技人员脱颖而出,科技队伍的职称结构及相关的年龄结构大大优化(见表2)。
表2 我院科技队伍1990年与1996年职称和年龄结构比较
职称
1990年
1996年
平均年龄
人数
平均年龄
高级
9
62.8
28
51.0
副高级
41
52.8
102
44.0
中级
57
41.0
128
34.8
初级
142
34.5
35
24.0
合计
249
39.1
293
37.4
3.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形成优势和特色 重点学科是一所高校在科研工作中具有带头意义的学科,在整个学科结构中处于中心地位。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可以促使整个科研队伍在某些方面形成具有相对优势和特色的研究方向,集中人力,形成相应的合理的学术梯队,促进科技人员学术水平的迅速提高;集中财力物力,改善这些学科的科研设备,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工作条件。
近年来,我院大力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对重点学科采取倾斜*策,大力引进重点学科的人才,通过重点学科的建设,形成了科研上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也带动了一大批学科的发展,促进了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成长。到1996年底,我院有4个学科成为省级重点学科,11人成为省级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养对象,大大提高了科技队伍的实力,促进了科研工作的进步和发展。
4.开辟国际交流渠道,加强学术交流,促进科技队伍的知识更新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知识量猛增,任何一个科技工作者,都难以掌握所从事研究项目的全部必要的情报。因此,开展学术交流,开阔思想,启发思路,更新知识,提高科技人员的学术水平,对科技队伍的培养来说,十分重要。
我院在加强国内学术交流的同时,充分利用自己地处泰山脚下的地理优势和国内较早设立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特色,努力开拓国际交流渠道,先后与日本爱媛大学医学部,韩国延世大学校医科大学、原州医科大学,乌克兰克里米亚医科大学建立了友好学校关系,定期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出国进修、攻读学位和合作研究,进行学术交流,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到1996年底,先后派出32人出国进修,21人已返校工作。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80多人次,使学院的科技人员直接接触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信息,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科技队伍的学术水平。
5.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在管理上,我们深化管理改革,在人事、教学、科研、后勤等各方面统一、协调行动,为中青年人才创造了优良的成长环境:
(1)在工作中,大胆启用青年教师,1991~1996年,共有3名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成为院学术委员会成员,43名担任教研室正副主任。强化了科技队伍的管理,激发了各级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和活力。
(2)设立了青年科研基金,加大资金投入,并争取外援,取得日本日立公司无偿提供的价值700万元人民币的科研设备,改善了科研设备条件。
(3)建立了“中国教育和科研信息校园”,并与因特连接,为科研提供了先进的信息渠道。
(4)努力改善科技人员的住房条件,使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都住上了二、三居室的成套住房;新建高标准幼儿园,为青年教师解决子女入托等问题,解除了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二、效果
经过几年努力,我院科技队伍的结构显著改善,实力增强,科研水平不断提高。1991~1996年,共争取上级计划课题101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20项,厅级79项,共取得资助经费198.6万元;取得科技成果45项,发表论文817篇,出版著作113部;获得科技进步奖35项,其中省部级4项,厅级31项。其中10余项应用成果进行推广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科研中,青年人才成为科研主力,1991—1996年争取的上级科研计划课题中,青年人担任课题组负责人或主要研究人员的有50项,占49%,经费128万元,占64%,科技成果32项,占71.9%,获省厅以上科技奖励24项,占68%。
三、讨论
1.必须把加强中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谁拥有人才,谁就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由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紧密融合,高校科技人才队伍与教师队伍兼容,所以高校中青年科技人才队伍的培养意义尤为重要。它不仅仅是高校提高其科研水平的一项根本性措施,而且也是高校自身发展进步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2.加强中青年科技队伍人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对高校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科研管理问题,它需要高校在学习条件、工作条件、生活条件等方面,为中青年科技人才提供全面、优良的成长环境,这就要求高校在人事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后勤管理等各方面统一、协调行动,通过深化改革,创造一个能充分调动中青年科技人才积极性的、充满活力的管理体制,使中青年人才能够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3.加强中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事业发展上形成能够吸引人才的“闪光点”。泰山医学院是一所规模不大的省属普通高校,在人才竞争中不具有利地位。但近年来,我们利用自已国内较早设立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特色,开辟了较为畅通的国际交流渠道,成为我院事业发展上的一个“闪光点”,对青年人才特别是高学历的青年人才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
(收稿:)